前陣子,我佛系經營的缺點
前陣子專心做論文與研究的撰寫,在社群媒體上的曝光僅限於一般的文章發佈,也沒有做任何刻意的行銷或者網路宣傳,但是這點關於「個人品牌」的經營,無疑是一個致命傷。
我大概就像是大家所稱的「佛系經營」,不行銷,不做任何的社群互動,可是在我觀察一陣子社群與媒體之後,我發現「社群經營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,尤其是希望發表作品、意見、思想的人。
佛系經營的模式讓我的觸及率降低很多,觸及率降低,生產的內容自然就沒有辦法達到「傳遞」的價值。
重新起步的社群經營
社群經營勢必要有一群穩定的TA(目標族群),是願意「聽你說」的人,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要有這個讓別人「聽你說」的能耐是很難的一件事,也是要耗費心思的。
所以我決定重整自己的社群經營,第一步就是「搭上相關領域的話題」,於是我先是在一個有1.4萬人的創作交流社團中,搭上最近許多寫作者討論的「評文」話題,於是有了昨天那一篇文章,也就是關於「評文」的看法。
當然,因為這個話題的熱門性,我收到了三、四十則的留言,將近一百的讚數,我也都一個一個回覆,這麼做的意義是留下「正回饋」,在三、四十則的留言者裡面,可能有幾位是我的「潛在客群」,往往會有私敲好友、或者直接在留言串討論的狀況。
這時候,不能只是談話題,因為大家都在談話題,所以,重要的是在話題當中,塑造「你這個人」的特別之處。
通常這個特別,來自於「罕見」,一種是「觀點的罕見」,一種是「經驗的罕見,而通常部分的觀點是來自經驗。
所以我在談論評文的時候,我先從相對來說比較「罕見」的講師經驗起筆,以經驗的罕見抓住閱聽者,閱聽者通常會對自己不熟悉的經驗加上時下的話題產生興趣,所以我以講師與學員的評文經驗,提供關於「評文」這個話題不同的觀點。
第一步,以行動建立客群信任度
再來,就是與每一個留言者的互動,並且把自己推銷出去,不能一開始就想著「營利」,在品牌經營的初期,很多事是看不見實質回饋的,正如商品的行銷當然不能奢望一上市就有人願意花費金錢去購買「不知道品質」、「沒有人試用過」的商品。
而個人品牌更不同,它要營銷的是「你這個人」,進而創造附帶價值(比如出書、演講機會、各方邀約)所以與目標客群建立信任是很重要的,好比說我在談論「評文」這件事時,除了談論,更好的方法就是用行動推銷「你這個人」。
談論爭議性議題的人,在現在的社群媒體上不在少數,能讓人記住的卻是少數。
比起談論,讓目標客群感受到行動帶來的收益,才是最實際的方式,所以我在社團發布的文末提出了一個想法,也就是配對評文者與求評者的企劃,當這個企劃能夠吸引到TA的時候,自然就有了建立信任的第一步。
不一定要是什麼樣的大「行動」,比如像我一個很簡單的配對企劃,因為我談的問題(沒人評文、求評者回饋不好),是明確有人「希望解決」的,所以我提出的是簡單的解決方法。
那如果是沒有一定要「解決方法」的議題呢?(比如防疫相關問題等等),現今很常見的一些問答、投票、抽書等等,總之最重要的不是這個「行動」本身,而是它能不能化作客群實際的收益,這個收益是否能在目標客群當中,打造其對於「你這個人」的信任度。
讓客戶覺得這個品牌是有價值的
當然,不只是「行動」就夠,行動還要帶來價值,既然要成為一個「品牌」,那它就不能是唾手可得的,它要有一定的「特色」與「價值」,舉我自己在評文的例子來看。
第一個要具有內涵,有人反饋說評文是精闢、有道理的,第二個是要「跟別人不一樣」,比如我在評文的時候提出的心理學觀點、故事寫作教學相關的觀點,除了精闢、有理之外(我認為這是在社群經營之前就應該磨練好的基本盤),重點是「你可以說出別人說不出的東西,並且讓人信服」。
切記,人是三分鐘熱度的
有沒有可能話題的風氣淡了之後,順帶就沒有人在關注「你這個人」了呢?答案是非常有可能的,我知道我的互動跟觸及率可能在這一篇文章飆高,但下一篇文章就沒有人看,關於這個問題,要怎麼解決呢?
其中一個是從這個話題,延伸到其他的話題,大部分是導向自己的專業跟主打的品牌能力,例如我的「評文」話題,可能就可以延續談論「什麼樣的故事會有人看」(故事學的部分)。
另一個是跟目標客群建立關係(比如我前面提到的私訊聊、加好友),先說做這件事的時間成本是很大的,cp值也不低,所以如果是想要快速漲粉或者提高流量的經營者,我是不建議這麼做的。
相對來說,希望擁有穩定、互動較多的客群(例如作家-讀者群),我會說這個時間/精力成本是一定要花費的,這個到了後期是非常重要的,讀者可能會因為話題淡了而沒有持續追蹤文章,但是讀者會因為喜歡這個作者而留下來。
個人品牌是包裝一個人的能力與特色,它是一個全方位的社群經營模式,同時,這也是將一個人曝光在公眾與社群之上,除了這一些技巧的使用之外,能夠長久經營的關鍵,還是個人的能力與專業培養。